1. 论电影混剪视频的想象力生产与游戏化体验,《当代电影》(CSSCI),2022年第6期,1/1。
2. 媒介自反、迷影狂欢与影游联动——试论电影《扬名立万》的“互文性”景观,《电影新作》,2022年第3期,1/1。
3. 基于内容分析法的电影混剪视频剪辑模式研究——以Bilibili视频网站为例,《当代电影》(CSSCI),2021年第12期,1/2。
4. 《超越》:一次“非典型”体育电影的尝试——韩博文、周正汉访谈,《电影评介》,2021年第18期,1/3。
5. 《电影轨范》:译、编、著的三位一体与经典电影理论的多元综合,《艺术百家》(CSSCI),2021年第2期,1/1。
6. 空间化时间,光影嵌诗词——试析《掬水月在手》的电影美学实验,《电影评介》,2021年第5期,2/2。
7. 《掬水月在手》:艺术性探索、价值观传递与“长文化”选择,《电影评介》,2021年第5期,1/1。
8. 《半个喜剧》:错位冲突的影像化呈现与两难困境的想象性解决,《当代电影》(CSSCI),2020年第5期,1/1。
9. 《现代电影与有产阶级》:意识形态批评的萌芽与“祛幻”/“制幻”的分歧,《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3期,1/1。
10. 《影戏学》:晚清译述传统的延续与中国电影理论的生成,《当代电影》(CSSCI),2020年第1期,1/1。
11. 一种建构“真实”的策略——试析中国左翼电影理论的现实主义观,《中国图书评论》(CSSCI扩展版),2019年第10期,1/1。
12. 《艺术电影论》:刘呐鸥的电影理论翻译实践与策略,《当代电影》(CSSCI),2019年第3期,1/1。
13. 《冈仁波齐》:一种审美静观与文化想象,《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18年第3期,1/2。
14. 2017电影:质量与市场的突围,《文艺报》,2018年2月7日第4版,2/2。
15. 中国电影新时代:新格局、新规范与新美学建构——2017中国电影年度报告,《文艺论坛》,2018年第1期,2/2。
16. 新中国以来少数民族电影的视角范式及其多重模式景观,《电影评介》,2017年第13期,1/1。
17. “最进化的戏剧”——论中国早期“影戏观”中的进化论思维,《电影艺术》(CSSCI),2017年第2期,1/1。
18. “人生如戏”——试析西方理论话语影响下的侯曜早期“影戏观”,《电影评介》,2017年第1期,1/1。
19. “尖端”与“新兴”的共存——试析刘呐鸥的电影特性论,《当代电影》(CSSCI),2016年第10期,1/1。
20. 在平衡与突破中稳步向前的中国电影——2015-2016贺岁档电影市场观察,《当代电影》(CSSCI),2016年第4期,2/2。
21. 互联网助力下的中国电影市场——2015暑期档电影市场观察,《当代电影》(CSSCI),2015年第10期,2/2。
22. 数字时代背景下电影美学观念之重思,《当代电影》(CSSCI),2015年第6期,1/2。
23. 中国电影奇观理论的发展历程,《艺术百家》(CSSCI),2015年第5期,1/1。
24. 大数据思维下的电影美学新趋向——以大数据为特征的叙事结构,《当代电影》(CSSCI),2015年第2期,1/1。
25. 转型中的电影频道电影——2014年电影频道电影工作会综述,《当代电影》(CSSCI),2014年第6期,1/1。
26. 黑白映像中的色彩都市——中国1930年代上海都市化进程暨相关电影分析,《齐鲁艺苑》,2014年第6期,1/1。
27. 全球化语境下的生存体验——以“新都市电影”为例,《百家评论》,2014年第6期,1/1。
28. 被夸张化的数据时代——2013-2014年贺岁档电影市场观察,《当代电影》(CSSCI),2014年第4期,2/2。
29. 视角变换中的社会心理与文化观念,《当代电影》(CSSCI),2014年第2期,1/1。
30. 中国电影奇观理论的话语场域:美学、接受与意识形态,《当代电影》(CSSCI),2013年第12期,1/1。
31. 代际文化的角力与对话,《当代电影》(CSSCI),2013年第2期,1/1。
32. 《建党伟业》:一个被逆转的电影文化奇观,《艺术百家》,2012年第S1期,1/1.
33. 全球化语境下的身份认同与文化想象,《当代电影》(CSSCI),2012年第6期,1/1。
34. 艺术中的暴力及其审美转化,《山东文学》,2011年第11期,1/1。
35. 济南电影受众调查分析报告,《现代视听》,2011年第9期,1/1。
36. 《大阅兵》:一部独具特色的献礼之作,《影博·影响》,2011年第8期,1/1。
37. 共赏的失谐与文化的焦灼——关于《三枪拍案惊奇》的文化思考,《艺术百家》,2010年第S2期,1/1。
38. 当艺术家成为公众人物,《文艺报》,2010年12月10日第2版,1/1。
39. 民族生存意识的彰显——从《霸王别姬》到《梅兰芳》,《电影文学》2009年第5期,1/1。
40. 谈阿尔莫多瓦影片意象创造的特色,《电影文学》,2009年第3期,1/1。
41. 木乃伊归来:好莱坞探险系列的影像奇观与叙事策略,《艺术评论》(CSSCI),2008年第9期,1/1。
42. 暴力的美感——吴宇森、杜琪峰暴力影像比较及其暴力美学,《山东文学》,2008年第9期,1/1。
43. 从国产大片看我国的娱乐文化,《电影文学》,2008年第4期,1/1。
44. 由特吕弗电影谈起——试析特吕弗电影的影响,《山东电大学报》,2008年第3期,1/1。
45. 壮美与唯美的碰撞——试析《喜马拉雅王子》与《夜宴》的叙事手法和声画效果,《电影评介》,2007年第24期,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