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
1. 破立并举:中国式现代化媒介表达的斗争性与建设性,《青年记者》,2024年第3期。
2. 新闻传播学“课程思政金课”建设之道,《中华文化与传播研究》,九州出版社,2022年10月第一版。
3. 用社会主义教材培养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接班人,《青年记者》,2021年11月(下)。
4. 疫情下的天津:媒介记忆功能视角下的城市形象建构,《中国新闻传播研究》,2020年第6期。
5. 论反智主义的媒介表达及社会风险,《华夏文化论坛》,2020年6月。
6. 中国特色新闻学教学需要考虑的四个问题,《青年记者》,2020年2月(上) 。
7.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课程体系现状概览,《中国新闻传播教育年鉴(2019)》,武汉大学出版社,2019年。
8. 推动我国公众史学的健康发展,《人民日报》学术版,2018年8月6日。
9.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互联网思想的文本解读——以R语言作为分析工具,《治国理政之中国道路》,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18年07月。
10.转型中国的多元社会思潮与媒介表达困境,《南京社会科学》,2018年4月。
11.提升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学水平,《中国社会科学报》,2018年3月22日。
12.个体记忆与学术人生:中国特色新闻传播学的口述历史研究初探,《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17年06月01日。
13.个体记忆与学术人生——当代中国新闻学者口述实录研究,发挥社会科学作用,《促进天津改革发展——天津市社会科学界第十二届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上)》,2017年01月。
14.口述历史:形态辨析及其与新闻采访的区别,《中国新闻传播研究2014(上)》,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5年7月。
15.口述历史与“中国故事”——中国新闻学术史研究的另一种尝试,《科学发展·协同创新·共筑梦想——天津市社会科学界第十届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上)》,天津人民出版社,2014年12月。
16.卓南生教授谈“从日本南进论系谱看战后日本的东南亚报道与东南亚外交”,《国际新闻界》,2014年第7期。
17. 口述历史的不同形态与发展目标,《人民日报》理论版,2014年6月29日。
18.转型中国多元利益主体的媒介表达,《南京社会科学》,2013年第6期。
19.论转型时期的网络媒介表达自由,《新闻知识》,2013年第6期。
20.论转型期多元利益主体的媒介表达:以重庆卫视改版为例,《新闻春秋》,2013年第2期。
21.教学的超越与回归:新闻教育理念别论——从首届全国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谈起,《新闻知识》,2013年第1期。
22.论新闻学的学科定位与新闻史的意义——从人文学科与社会科学的分合谈起,《新闻知识》,2011年第10期。
23.可控的自由——转型时期中国新闻政策的基本原则,《“传播与中国·复旦论坛”(2010)——信息全球化时代的新闻报道:中国媒体的理念、制度与技术论文集》,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复旦大学新闻学院,2010年12月。
24.新闻伦理与职业道德研究,《中国新闻传播学研究最新报告(2010)》,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年9月。
25.2009年国内新闻传播伦理研究述评,《新闻爱好者》,2010年第8期。
26.借势·造势·发势——漫谈郝斌生新闻作品中的“势”,《新闻爱好者》,2010年第3期。
27.论新闻史教学中的人文教育实践,《采写编》,2009年第6期。
28.谈新闻教育制度的内生性,《新时期中国新闻学学科建设30年》,经济日报出版社,2008年12月。
29.跨越新闻史教研的三重门——谈中国新闻史教研的发展路径,《国际新闻界》,2008年第4期。
30.跨越新闻史教研的三重门——谈新闻史教学与新闻业发展的关联,《新闻传媒与社会发展论坛·2007——中国新闻业发展现状与趋势论文集》,经济日报出版社,2008年4月。
31.报纸副刊功能的嬗变,《青年记者》,2007年第12期。
32.情到深处品自高——谈穆青同志的深入采访作风,《新闻爱好者》(理论版),2007年第11期。
33.论新闻工作者的职业道德与和谐社会构建,《新闻知识》,2006年第11期。
34.新闻评论功能刍议,《采写编》,2006年第5期。
35.新闻舆论监督三题,《采写编》,2006年第1期。
36.借水行舟也无妨——论经济报道的大众化视角,《新闻知识》,2005年第3期。
◆口述历史:
1. 郑保卫——矢志保卫中国新闻学的马克思主义学者,《中国新闻传播教育年鉴2019》,武汉大学出版社,2019年10月。
2. 杏坛国士有奇风:清华大学熊澄宇教授访谈录,《中国新闻传播教育年鉴(2017)》,武汉大学出版社,2017年08月。
3. 复旦大学李良荣教授访谈录,《中国新闻传播教育年鉴(2016)》,武汉大学出版社,2016年10月15日。
4. 曹璐与中国传媒大学新闻传播教育,《中国新闻传播教育年鉴(2016)》,武汉大学出版社,2016年10月15日。
5. 冯雪松:将寻找进行到底,《青年记者》,2016年06月。
6. 寻找的真意——访中央电视台高级编辑冯雪松,《新闻爱好者》,2016年04月15日。
7. 做学术要有大理想——访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刘家林,《新闻爱好者》,2016年02月 。
8. 哲思浸润学术人生——访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蔡铭泽,《新闻爱好者》,2015年10月。
9. 不舍初衷成就专业重建梦——访“全国新闻教育杰出贡献奖”获得者赵传蕙教授,《新闻爱好者》,2015年第6期。
10.在学术人生中追寻新闻理想——访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郑保卫,《新闻爱好者》,2015年第3期 。
11.执着与勤奋的新闻学探索者——访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刘建明,《新闻爱好者》,2015年第1期 。
12.新闻教育需要多种学术思想的交锋——访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范以锦,《新闻爱好者》,2014年第12期。
13.苏俄媒体研究是中国发展的镜鉴——访河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张举玺,《新闻爱好者》,2014年第11期。
14.新闻教育要注重实践品格——访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黄瑚,《新闻爱好者》,2014年第10期。
15.学术事业的发展离不开集体力量——访天津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刘卫东,《新闻爱好者》,2014年第9期。
16.学术研究是为给历史一个交代——访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尹韵公,《新闻爱好者》,2014年第8期。
17.在时代变革中感悟新闻教育——访中国传媒大学教授曹璐,《新闻爱好者》,2014年第7期。
18.我不做人云亦云的研究——访安徽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芮必峰,《新闻爱好者》,2014年第6期。
19.以中国为中心,以中国为方法——访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李彬,《新闻爱好者》,2014年第5期。
20.研究的起点是找准自我定位——访新加坡旅华学者、北京大学客座教授、日本龙谷大学名誉教授卓南生,《新闻爱好者》,2014年第3期。
21.在团结协作中发展新闻传播教育——访四川大学教授邱沛篁,《新闻爱好者》,2014年第2期。
22.我信仰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访中国人民大学教授甘惜分,《新闻爱好者》,2014年第1期。
23.寻求超学科临界点的突破——访复旦大学教授孟建,《新闻爱好者》,2013年第12期。
24.中国新闻史是中华民族的新闻史——访中央民族大学教授白润生,《新闻爱好者》,2013年第11期。
25.教师是我一辈子的身份——访中国传媒大学教授赵玉明,《新闻爱好者》,2013年第10期。
26.追寻最具解释力的学术体系——访中国传媒大学教授胡正荣,《新闻爱好者》,2013年第9期。
27.不反思历史,就无法推进现实——访浙江大学新闻与传播系教授张允若,《新闻爱好者》,2013年第8期 。
28.“做学术必须对理论有创建”——访美国南卡罗来纳州立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终身讲座教授魏然,《新闻爱好者》,2013年第7期 。
29.不做自我异化的学术——访加拿大西门菲莎大学传播学院教授赵月枝,《新闻爱好者》,2013年第6期 。
30.机遇·敬畏·反思——访华中科技大学教授吴廷俊,《新闻爱好者》,2013年第5期。
31.学问的真挚与从容——访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郭镇之,《今传媒》,2011年第9期。
32.史边馀蕴——与方汉奇先生漫谈拾记,《今传媒》,2011年第6期。
33.学术研究的根要扎在现实中,要接地气——访美国威斯康星大学传播艺术系教授潘忠党,《今传媒》,2010年第8期。
34.大师的情怀,思想的力量——访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丁淦林,《今传媒》,2010年第7期。
35.没有理想就不要搞学术——访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李良荣,《今传媒》,2010年第3期。
◆理论文章:
1. 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 协同发展做出新成绩,《贵州日报》,2023年3月10日。
2. 做“经师”和“人师”的统一者 努力打造更多课程思政“金课”,《政工师指南》,2022年第3期。
3. 深刻人师“五个事关”的政治内涵 正确处理新闻舆论工作中的五个关系,人民网-理论频道,2021年2月21日。
4. 方汉奇:治学当如猛将用兵,《海河传媒》,2021年第1期。
5. 明确四组主体关系 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党课》(教参版),2020年第2期。
6. 破解高校思政教育“供给侧”之难,《支部生活》,2020年第1期。
7.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党课》(教参版),2020年第8期。
8. 真理的力量在于实践,《人民日报》评论版,2018年5月16日。
9. 把握四组关系 做好四有教师,《天津日报》,2014年9月22日。
10. 阅读李彬,《书屋》,2010年第6期。
◆学术著作:
1.《大道同源:当代中国新闻传播学术精神寻踪》,专著(独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0年。
2.《在文化百花园涵养身心》,编著(独著),天津教育出版社,2020年。
3.《争衡·失衡·制衡:转型社会与媒介表达》,专著(独著),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