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专业是特别伟大的发明!”“特别有意思的课,收获很大,很喜欢。”“每周来上课都特别开心。”期末来临,南开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新媒体与数字文化传播”微专业首期课程圆满结束,收获来自学生的好评。
来自生命科学学院的郭浩斌同学留言说:“……在我本以为的基础上更加有趣,且与实际生活紧密结合,需要我在生活中运用。”来自哲学院的高凡乔同学认为课程加深了自己对新闻传播行业的认识,“我认为这门课的内容既有理论基础知识,又有实践能力教学,非常实用。同时又真的有很多需要学习的地方,自媒体也不是随便一个人就能做的。”
一个学期结束,授课教师张欢总结说:“每节课的出勤率近乎100%,同学们积极互动、高质量地完成平时作业和期末作品。”授课教师石小溪认为:“同学们想要获得的专业视野和职业能力与微专业课程的建设目标其实是高度一致的”,因此“采用了多种融合教学方法来实现教学目标,无论是在产品内容的选择,底层逻辑的讲解还是在实践教学与考核形式等维度上,都进行了符合微专业课程需求的创新改革”。
2024年初,南开大学为落实“南开卓越公能人才培养体系3.0”,创新本科专业建设路径,打造人才培养新模式,发布《南开大学微专业建设方案》,建设目标是以支撑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为导向,依托学校优势学科、专业,围绕某一特定方向、交叉学科领域或相关前沿领域,开设一组核心课程,成为微专业项目。通过微专业学习,拓展学生的专业视野,丰富其知识储备,培养学生在特定领域的核心素养,增强其学术研究或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实现优化交叉复合型人才培养,鼓励学生个性发展和自主成长,为学生提供多元成长环境的育人目标。
新闻与传播学院积极响应学校号召,结合媒体发展趋势,组织相应师资力量,精心设计课程,首批开设“新媒体与数字文化传播”微专业。据学院副院长陈鹏介绍,该微专业立足新时代媒体发展前沿,系统学习视听创作的基本知识与技能,了解新媒体作品创作规律及特点,掌握新媒体产品设计与项目管理,重点培养能够胜任新媒体创作与传播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
按照学校要求,微专业课程要体现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旨在让学生通过系统学习,能够对某一(交叉)学科领域或学术研究方向有较为深入的认识和理解,或具备某一类核心素养或行业从业能力。数字文化传播微专业包含6门必修课程,采用理论+实践的授课形式,共需修读18学分。刚刚结束的第一个学期,《新闻传播基础》《新媒体产品设计与项目管理》两门课程就收到选课学生的高度评价。
图1.新媒体产品设计与项目管理结课展示
《新闻传播基础》包括“传播学”“新闻史”和“新闻学理论及前沿”三大核心板块,课程内容广泛。主要目标在于帮助学生掌握新闻学和传播学的核心概念和技能,培养学生的信息分析能力、批判性思维和伦理意识,拓宽学生的理论和实践视野。
《新媒体产品设计与项目管理》是新媒体产品经理的入门课。该课程精选出目前主流新媒体产品形式——手机应用软件型新媒体产品、网络综艺和微短剧内容型新媒体产品,在理论讲授之外还采用案例教学,对各类产品设计的一般流程与方法进行细致介绍。通过学习该课程,学生不仅能够掌握用户分析、市场分析、需求分析、竞品分析的基本知识和新媒体产品设计与项目管理工作中的基本流程与常用方法,还能提升文化素养和审美能力,养成产品思维、新媒体思维与用户思维。通过理论与方法的学习,学生要完成一款新媒体产品的设计方案或成品,形成对新媒体产品行业的深入认知,具备从事该行业所要求的各项基本能力,以应对未来的实际工作。
微专业标准学制为3-4学期,接下来还将有《新媒体影像摄制》《视音频编辑》《数字多媒体作品赏析与创作》《新媒体数据可视化》4门课程陆续推出。课程通常安排在工作日晚上或周末,学生修完后不授予学位,但可以获得微专业证书。
考虑到同学们白天上课大概率存在时间冲突,以及两个校区的问题,下学期新传学院继续在晚上开课,并将两门课程时间间隔开。预期该微专业首届毕业生将达到15人左右。(文/徐志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