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4日下午,南开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田亦洲做客“导师有约——师生交流下午茶”活动,在秀山堂215室带来题为“从本土视角到国际思维——一段访学经历中的所见所想”的讲座。田老师以其2024至2025年在英国伦敦国王学院的访学经历为切入点,将前沿学术视野与跨文化思考相融合,为在场师生呈现了一场关于电影研究与学术成长路径的精彩分享。
讲座伊始,田亦洲老师从行前的学术规划谈起,细致分享了初抵伦敦时的文化适应过程。他以敏锐的观察者视角,分享了当地的城市气质、校园环境以及学术氛围。在访学期间,田老师称自己重新找回了“在电影院里专注欣赏电影”的纯粹快感。通过参观艺术展览、漫步特色街区、参与社区文化活动等经历,他逐渐将这些日常实践中的感性认知转化为学术研究的鲜活素材。这些跨文化体验不仅深化了他对《哪吒》等中国电影海外传播策略的思考,更促使他反思学术研究如何突破专业壁垒,在严谨性与大众化之间寻求平衡,实现专业知识的公共传播。
在讲座中,田老师介绍了自己的研究成果——新近出版的学术编著《时间的特写:民国电影理论译文选续编》,该书延续其前作《电影摄影术与眼泪:民国电影理论译文选》,精选出民国时期在国内电影界最具影响力的电影理论译文40篇,基本实现了对该时期外国电影理论在中国的译介状况的全景式呈现。此外,田老师还分享了他在海外学术会议中的一次发言经历:“说得少、问得多”,留出了更多空间用于提问、讨论与反思。在这种交流机制下,学术不只是“展示”,更是“对话”。他鼓励同学们,科研并非单向度的成果展示,更是一种持续发问与回应的过程。
谈及青年学者的成长之道,田老师分享了一条心得体会:在“want to do”和“need to do”之间找到自己的节奏和平衡。如何在追求学术目标的同时,保留对研究的热情,是我们需要不断调试的课题。他指出,无论身处国内还是国外,最重要的始终是“提出真正的问题”。人文学科的核心在于对日常经验的敏锐洞察与反思能力,而这恰恰是青年学子可以不断锤炼的关键素养。
本次“导师有约”活动不仅为同学们提供了了解海外访学经验的珍贵窗口,也让大家对“如何做有价值的研究”有了更深层的思考。未来,新闻与传播学院将继续依托“导师有约”平台,营造开放共享的学术氛围,助力学生在本土立根、向世界发声。(图文/程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