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做好“传帮带”,推动学院教学科研工作,5月9日,新闻与传播学院邀请荣休教授刘畅重返课堂为师生授课。刘畅围绕“思想何以修辞:互文性分析的理论路径”这一主题,带领大家展开了一场贯通中西的学术思辨。
刘畅开宗明义提出“思想修辞”这一原创性概念,指出这是一条既以中外“修辞学转向”为学术背景,又深具中国问题意识的研究路径。讲座揭示了思想建构过程中蕴含的修辞智慧,展现了这一领域的学术潜能。
在理论建构层面,刘畅将思想修辞定义为思维活动中渗透的修辞机制,强调其作为隐性修辞的认知特征。通过《老子》的“正言若反”与“互文性”的术语创造展开跨时空对话,揭示不同文明中思想突破与修辞策略的共性规律。论证了重大思想突破往往伴随着修辞策略的创造性运用,这种“命题(思想创新)与方法(修辞策略)互为因果”的辩证过程,正是思想修辞理论的核心机制。
聚焦学术史,刘畅以学科范式转型为线索,考察了陈望道、王希杰、谭学纯的修辞学研究转向,勾勒出中国修辞学从语句分析到修辞哲学思想建构的学科演进图谱;又通过对“互文性”理论生成史的深度解剖,展现了跨文明的思想修辞图景。从巴赫金对话理论到克里斯蒂娃“互文性”理论的术语创造,从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到张东荪阴阳辩证思想,最终汇聚到“互文性”的“互文”历程,完成了一个个思想修辞个案样本的具体剖析,揭示出学术创新本质上是意义生产的修辞实践。
在方法论维度,刘畅提出思想修辞研究的双重使命:既要像传统修辞学构建修辞格体系那样确立独立研究范畴,又要发展具有实践品格的分析工具。他以命名整合为例,展示如何在概念译介、理论旅行中,捕捉理论生成中的修辞博弈轨迹。
最后,刘畅将思想修辞置于“修辞学转向”的学术坐标系,指出其可能催生三个新增长点:破解中国古典文论的修辞基因、建立思想史研究的修辞分析方法、开发跨学科创新的修辞工具包。“零度与偏离”的辩证思维,为当代学术创新提供了可操作的分析框架;这种“形而上之思”与“形而下之器”的学术品格,恰是思想修辞理论回应修辞学转向时代命题的关键突破。
这场讲座搭建起了贯通古今的学术坐标系,向师生引介了“以修辞解思想”的新型研究范式。刘畅教授展现的跨学科视野与文本细读功力,彰显了南开新传人的创新担当,为青年学者树立了“大问题、精方法”的研究典范。
互动环节中,师生就“数字时代的认知修辞变异”“人工智能与修辞主体性”等前沿议题展开讨论。青年教师吴一可代表学院献上鲜花,致敬这位在古典文论与现代传播研究之间构建对话通道的思想摆渡人。
在学院青年教师陪同下,刘畅教授还参观了新落成的超融合机房和融媒体实验室。当了解到这些设备已支撑起我院数字人文研究的跨学科实践,刘畅赞叹说:“从机房算力集群到智能传播矩阵,这里铺展的正是新文科建设的未来图景。
学院党委书记马长虹出席活动,马瑞洁副教授主持讲座。 (文/马瑞洁 宋静怡 图/宋静怡)
【学者简介】
刘畅,南开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领域:古代文学思想史,新闻传播学,古代政治思想史,修辞学。在《文学遗产》《社会科学战线》《南开学报》等发表论文80余篇,有专著《中国古代著述思想研究》《心君同构: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史的一种原型范畴分析》《史料还原与思辨索原》等。曾赴美国哈佛大学、迈阿密大学、英国爱丁堡大学、韩国水原大学进修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