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纪录片是戏曲电影的一种。按照电影史学家李少白的分法,戏曲电影可以分为戏曲舞台纪录片、戏曲艺术片、戏曲故事片等不同类型。早期戏曲电影基本是戏曲舞台纪录短片的样式,这些短片以中国戏曲为创作对象,发挥戏曲电影的记录功能,也吸纳、融合了一些电影艺术化手段。
中国电影是由北京丰泰照相馆与谭鑫培等的戏曲纪录短片开始的,《定军山》是“我国最早的一部戏曲片,也是中国人自己摄制的第一部影片”(李少白),这是中国电影主流史述。中国纪录片史也都遵循了这一说法,高维进在《中国新闻纪录电影史》中表述为“第一部中国人自己摄制的影片《定军山》”,认定这是一部舞台表演纪录片。
1905年春夏间,在任庆泰开设的丰泰照相馆,由该馆照相摄影师刘仲伦摄影,于当时设于琉璃厂土地祠中院大堂中,拍摄了京剧名家谭鑫培主演的《定军山》中“请缨”、“舞刀”、“交锋”等片断,由谭鑫培扮演黄忠,前后历时3天。其后,又拍摄了《长坂坡》片断。1906年,丰泰照相馆拍摄了俞菊笙、朱文英主演的《青石山》(京剧)片断,俞菊笙主演的《艳阳楼》(京剧)片断,俞振庭主演的《金钱豹》(京剧)片段。1907年,拍摄了俞振庭主演的《白水滩》(京剧)片断,许德义主演的《收关胜》(京剧)片断。1908年,拍摄了小麻姑主演的《纺棉花》(京剧)片断。
从1920年代开始,梅兰芳戏曲纪录片推动戏曲电影有了进一步发展。1920年,商务印书馆活动影戏部拍摄了梅兰芳主演的《天女散花》(京剧)和《春香闹学》(昆曲)2部戏曲纪录片,这也是梅兰芳第一次参加电影拍摄,其中《天女散花》(京剧)包括“众香国”“云路”和“散花”三场,两部影片都是廖恩寿担任摄影,另外还有一部周信芳主演的《琵琶记》(京剧),包括“南浦送别”、“赏荷”等片段,但这部《琵琶记》未完成就终止了。
根据当时在商务印书馆活动影戏部任职的杨小仲1957年在《忆商务印书馆电影部》一文中的回忆: “我记得在影片第一次试演时,该馆的一些重要人物,都来观看,赞赏不已,因为是无声片,听不到梅先生的美妙歌喉,只看到哑剧式的舞蹈动作,唱词用字幕接入。散花的天女在天空飞行,也复印了一些移动的云彩。闹学的春香一人往花园游玩,在舞台上是幕后不表现出来的,他们却有意识的突破舞台框子,让春香一人在花园中大游特游,荡秋千、捉蝴蝶、拍球,梅先生也表演了一些优美的身段,可惜这是个西式花园,墙外四周看到了一些洋房,还有人在窗口观看,这就未免美中不足了。”
此时是无声电影时期,梅兰芳从《春香闹学》、《天女散花》两部影片开始,就选择身段表情较多的剧目,考虑了戏曲在无声电影中表现形式的问题,《春香闹学》、《天女散花》不仅通过叠印“复印了一些移动云彩”,增加电影特效、加印字幕等元素,还有意识地突破传统戏曲舞台框架,吸纳电影表现技巧。例如,《春香闹学》中的春香出场,使用特写镜头展示春香的表情,梅兰芳在《我的电影生活》中描述:“我(梅兰芳)用一把折扇遮住脸,镜头慢慢拉开,扇子往下撤渐渐露出脸来,接着我做了一个顽皮的笑脸”,而《天女散花》舞台为六场,影片分了七场,压缩唱词,增加动作。由于电影技术的原因,戏曲纪录片受到了较大的限制。梅兰芳还回忆:“镜头大半用全景、远景,很少用近景,灯光照明的技术也未能掌握,片上时有模糊暗淡的景象”。可见,此时的戏剧纪录片已经通过戏曲对象展开进一步的艺术创作,适应无声电影的形式。
1924年秋,由民新影片公司出品,委托华北电影公司摄制,黎民伟、梁林光、罗永祥担任摄影,将梅兰芳主演的几个京剧片断——《西施》“羽舞”、《霸王别姬》“剑舞”、《上元夫人》“拂尘舞”、《木兰从军》“走边”、《黛玉葬花》,拍摄成了一部戏曲纪录片。前四个片断拍摄于北京真光电影院屋顶的摄影棚,背景使用的也是梅兰芳舞台演出的舞台布景片。相比较舞台演出,电影减少了出场人物,《西施》“羽舞”中只有梅兰芳和旋婆对舞,《霸王别姬》“剑舞”只有虞姬的独舞。由于技术的不足,人物动作过快会有失焦,电影中演员的表演速度也有所改变。《黛玉葬花》拍摄于北京东四九条,原来清朝贵族谟贝子奕谟的府第,颇有大观园建筑园林花木的气派。从《春香闹学》到《黛玉葬花》,实景拍摄让戏曲纪录片一开始没有遵循以摄影棚模仿戏曲舞台的固定形式,从舞台中解放,“从舞台的框子里跑出来到了真的花园里,虽然电影镜头的框框有时比舞台更小,但自然环境与舞台究竟不同,因此,动作表情就不能完全用戏台上的程式和部位来表演,而自然地和花园环境结合起来。镜头的处理方法和真光屋顶棚内所拍的四个片段也不尽相同,摄影师在这里施展了一些电影艺术技巧”(梅兰芳,《我的电影生活》)。早期戏曲纪录片不改动戏曲的表演程式,拍摄者无法进行表演指导,一般由摄影师大概指定演员的活动范围,表演全由演员自己处理。从第一次拍摄,再到这五个片断的拍摄,此时梅兰芳已经有了较为明确的电影表演意识,他深入戏曲角色,提炼表演技术,积极创造无声戏曲电影表演方法。
1920年梅兰芳参加戏曲纪录片《春香闹学》拍摄时的戏装照
除了京剧名家,当时也有戏曲纪录片记录了戏校学生的演出。1921年,中国影戏制造股份有限公司出品了《四杰村》(京剧)、《铁公鸡》(京剧)、《空城记》(京剧)4部戏曲纪录片,导演为卢寿联,摄影为哥尔金,演出的是上海伶工学校的学生。
早期戏曲纪录片都没有留存下来。民新影片公司出品的五个戏曲纪录片片断,其中《霸王别姬》“剑舞”插入了1930年孙瑜导演的《故都春梦》(已失传)之中,根据梅兰芳对试映会的回忆,当时电影院播放名琴师孙佐臣灌的夜深沉唱片,配合《霸王别姬》“剑舞”这一段落,“节奏和舞蹈虽然不能完全符合,但也算煞费苦心了” (梅兰芳,《我的电影生活》),除此其他几个片段也没有保留下来。而1932年商务印书馆被日军炸为平地,库存影片全部被毁,所摄制戏曲纪录片也“同归于尽”。
目前,所存最早梅兰芳舞台表演纪录片是1930年2月梅兰芳第一次应美国派拉蒙电影公司约请,所拍摄的昆曲《刺虎》片断。梅兰芳早期舞台纪录片还有1935年梅兰芳赴苏联演出,在莫斯科电影制片厂摄影棚中,由电影大师爱森斯坦拍摄了十几分钟梅兰芳的京剧《虹霓关》片断。(转载自《南开大学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