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8日至31日,以“数实相融 智赢未来”为主题的第十五届中国国际数字出版博览会(以下简称“数博会”)在河南郑州举行,南开大学出版研究院参与博览会多个环节,集中展示了建设成果,并与北京大学、中南大学联合举办圆桌研讨会。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陈鹏,出版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戚德祥、副院长马瑞洁、副院长刘忠波,现代出版研究中心主任刘运峰等师生12人参加了各环节活动。
南开大学出版研究院师生在“出版学科共建高校联合展”展位合影
在“出版学科共建高校联合展”上,南开大学出版研究院以“海河云起时 出版强国心”为主题,集中展示了在出版学科共建、智库研究、产教融合、人才培养等方面的主要成果,充分体现出南开大学出版学科的优势与特色。展览期间,天津市委宣传部出版处处长李天顺、干部张文婷到南开大学展位参观交流,戚德祥教授代表出版研究院感谢天津市委宣传部对南开大学出版学科建设的大力支持,并汇报了共建成果。
戚德祥教授向李天顺处长介绍共建成果
在8月29日上午召开的“数智赋能 共育英才——首届数字出版人才培养研讨会”上,刘忠波教授介绍了南开出版学科建设的成果与经验。自2023年入选国家出版智库建设计划以来,南开大学出版研究院秉承“出版智库建设与出版学科建设一体化运行”的工作思路,致力于推动科研创新、产业服务和人才培养的深度融合,在校企合作、项目实施、成果转化等方面取得了突出成绩,尤其是在数字出版和人工智能技术应用方面的探索。南开大学不仅设立了出版专业博士学位授权点,形成了本硕博贯通的人才培养体系,还与天津出版传媒集团联合创建了产教融合研究生工作站和智能出版技术与标准实验室,为学生提供更多行业实践机会,开展科研攻关和成果转化,推动了出版学科的持续发展与创新。
刘忠波教授在研讨会上发言
8月29日下午,南开大学与北京大学、中南大学联合举办“智链出版:AI驱动的内容生产与技术需求变革”圆桌研讨会,汇聚多位学界与业界专家,围绕人工智能驱动下的出版产学融合创新展开了深入讨论。刘运峰教授在发言中指出,近年来国民纸质图书阅读量大幅降低、图书销售规模严重下滑,不仅影响出版企业的可持续运作,也导致专业人才流失。这一现象源于知识获取渠道向移动互联网平台转移,在此背景下,人工智能与数字化条件下的按需出版或将成为破局之策。通过与读者实时互动,出版社能够依据个性化需求灵活定制出版物,既可提供不同形式的纸质版本,也能结合电子书、音视频等多媒体产品,减少资源浪费,提升出版效率。借助AI驱动的精准供给与内容服务,出版业有望摆脱库存与销售困境,实现从“高定价—低折扣”的被动模式向“智能化—个性化”的创新模式转型。
刘运峰教授在圆桌研讨会中发言
戚德祥教授就出版行业如何应对AI技术变革进行了深入分析。他指出,一方面,出版业正在向智能化、数字化方向转型,未来的出版人才需要具备AI协同工作能力、数据分析能力以及跨学科的综合素养。另一方面,出版业也出现了从内容生产向知识服务的发展趋势,这要求出版人才具有更加多元的背景和跨学科的思维。为顺应时代与行业趋势,南开大学出版研究院与天津出版传媒集团共建“产教融合研究生工作站”及智能出版技术与标准实验室,推动出版学科与人工智能的深度融合,培养适应新时代需求的复合型人才。
戚德祥教授出席圆桌研讨会
在全国出版博士专业学位培养工作会议上,陈鹏从招生人数、导师队伍、培养方向及开设课程等多个角度,系统介绍了南开大学出版专业博士点的招生与培养情况。2024年出版专业博士点首次招生,从生源背景来看,多数博士生来自行业内的骨干单位,在导师队伍建设上,学院配备了9名校内导师和6名行业导师,行业导师均来自业界重要岗位。学位点明确了国际出版、融合出版、出版经营与管理三个主要培养方向,并设计了相应的课程体系,致力于培养高质量的出版业人才。
陈鹏副院长在全国出版博士专业学位培养工作会议上讲话
8月30日,南开大学出版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戚德祥教授出席了河南大学主办的“校企联动 育才以用——首届出版人才就业研讨会”,并以“AI时代出版专业人才培养与就业”为主题演讲。
戚德祥教授在“校企联动 育才以用——首届出版人才就业研讨会”上演讲
面对出版行业转型,戚德祥教授强调出版人才应具备数据化资源整合能力、复合型知识结构和国际化视野,以更好地适应新的发展趋势。他结合南开大学出版专业的实践探索,为AI时代出版专业人才培养提出建议。南开大学出版专业以“德才兼备、复合引领”为理念,紧密对标全国出版专业研究生教指委标准,精心打造了“基础理论+专业技能+前沿拓展+实践创新”四位一体的人才培养体系,致力于培养具有扎实理论基础、精湛专业技能、敏锐前沿洞察力和强大实践创新能力的复合型出版人才,为行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的动力与活力。戚德祥教授还为研究生提升就业竞争力提出了四点建议,一是夯实专业基础,行稳致远;二是提升写作能力和沟通协调能力;三是多参加学术活动、合作项目,开阔眼界格局;四是增强抗压与应变能力,以更好地应对挑战。(文/张欢 毛芹 郭金秋 兰诗雨 图/马瑞洁 博览会会务组)